俄罗斯师生在王升大米粮博物馆的奇遇 国际学院引领俄罗斯学子走进王升大米粮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5-20浏览次数:10

5月10日,国际学院携手39名俄罗斯师生,共同前往坐落于宁波高桥的王升大米粮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承载着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跨越时空,我们带领俄罗斯学生一同探索中国农耕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一场独具魅力的文化之旅。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频繁听到俄罗斯学生惊叹道:“It is unbelievable(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句话不仅是他们对所见所闻的震撼,更是对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肯定。


升米落鼎,十二样家俬。在王升大米粮博物馆,博物馆的讲解员向俄罗斯学生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古老的米粮加工工具,木砻和石磨,并详细阐述了稻谷如何经过这些工具变成米的过程。俄罗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想要亲自体验一下这些古老工具的神奇之处。当讲解员询问应该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磨盘时,大家陷入了沉思。一名俄罗斯学生举手提议:或许我们都应该尝试一下。最终,他们发现只有逆时针转动磨盘,米才能顺利磨出。当掌握了这个窍门后,他们乐此不疲地尝试将稻谷磨成粉。


带领俄罗斯朋友进入博物馆内部后,我们首先来到一楼,眼前展现的是王记米店的模拟实景。讲解员模拟掌柜,用大拇指按住米升子,将高出米升子部分的米用米尺划掉,并言道:“以往卖米的人是否具有良心,取决于这一拇指赚取的钱。”随后,我们了解到该博物馆的第一代传承人王兴儒深知穷人生活的艰难,他特别嘱咐伙计,凡买一升、两升的,大多数都是买不起成斗米的穷人,如果遇到这样的顾客,量米时一定要多留一角,让利于人。听到这些,当我们的俄罗斯朋友扮演起掌柜的角色,用米升子为顾客量米时,他们大方地多留下了很大一部分,装满了整整一盆大米。这个举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善良,展现了他们对人的关爱和友善。


在继续前行时,我们来到了稻米粮油加工工艺展示厅,分为榨油坊和碾子房两个区块。这里陈列着旧时榨油和碾米流程中所需的器具,并配以图文介绍。博物馆的二楼是农耕文化展示厅,墙上绘制着二十一张清代《御制耕种图》,展示了耙田、耘田、插秧等耕种流程。展厅内还展示了各种日常农具,如筛谷用的风箱和盛谷的箩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和老师热情自信地向俄罗斯朋友介绍每个工具的用途和历史。俄罗斯学生们也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些瞬间,高举相机,努力捕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场景。


当他们踏入王升大博物馆直播间现场时,俄罗斯学生惊喜地发现有人正在制作传统的碱水粽。我们的学生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了碱水粽的制作方法和文化背景。看到老一辈人熟练地操作,俄罗斯学生怀着好奇心请求尝试制作。制作完成后,几个学生还收到了几个迷你粽子作为礼物。这份真挚的互动不仅增进了中俄学生之间的友谊,更架起了两国文化间的桥梁。在结束博物馆之旅后,他们来到三可农庄,亲手制作艾草青团。俄罗斯学生品尝后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好吃!”最后在享受完宁波当地的农家乐后,他们每人带着一份伴手礼,开心地结束了他们的这次非遗文化之旅。


他们热情洋溢的笑容,是对中国文化的赞美,也是对活动的满意回应。这一场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对中国米粮和农耕文化的体验,也深化了中俄友谊的纽带。